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,医生再次忠告:这5个习惯,千万不要做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如今,尿毒症已不再遥不可及,它正悄然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肾脏功能衰竭,最终走上了透析之路,甚至一些年轻人也没能逃过这一劫。
尿毒症的出现往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,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症状,但其实肾脏在慢慢遭受摧残。
而这些摧残,往往来自一些看似无害、甚至你天天都在做的坏习惯。你不注意,它就像个温水煮青蛙,悄悄把你的肾脏搞得不行。
一、天天喝饮料,肾脏早晚受罪
现在大街小巷的饮料店可谓是人山人海,奶茶、果汁、可乐,琳琅满目。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,早晨不喝上一杯奶茶,似乎一整天都难以进入状态。
再加上办公室的水杯,里面永远是茶、咖啡或者各种加糖的饮品。大家似乎都不喜欢喝白开水,喝什么都觉得更有味道。可惜,肾脏可没你这么“享受”。
这些甜甜的饮品,看似给生活增添了几分味道,实际上却是在慢慢吞噬肾脏的健康。
许多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人工添加剂,长期喝这些饮料,糖分摄入过多,肾脏的过滤负担就会加重,久而久之,肾脏功能逐渐下降。
特别是过多的糖分,会经由血液输送至肾脏,加重肾小管的负荷,进而引发肾脏过滤功能下降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出现肾病。糖分一多,肾脏压力山大,你的肾脏又没办法休息,最后会在不知不觉中搞垮。
二、饮食不规律,肾脏已经崩溃
我们每个人都知道,吃得好不好对身体有很大影响,但每天拼命工作、追求所谓的“高效”生活,早起吃个面包,午饭随便解决,晚餐常常是吃了又饿。
饮食不规律,尤其是晚餐吃得太晚,或者三餐不固定,肾脏的“日常任务”就变得越来越重。
正常的饮食需要充足的营养和规律的时间,但肾脏却是个非常“有秩序”的器官。饭没吃好,肾脏就会觉得“什么鬼?为什么我还要加班?”
特别是有些人晚餐吃得特别重,油腻的食物加重了肾脏的代谢负担。而且,晚餐过量的蛋白质,给肾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。
晚餐过晚,肾脏不得不在夜间继续工作,这会影响肾脏的休息和恢复。久而久之,肾脏的健康就开始“打折扣”,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慢性肾病就可能悄然降临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%的尿毒症患者其实和饮食习惯不规律、夜宵频繁有着直接关系。
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种事离自己很远,晚餐时间过晚、夜宵当零食都已经是日常,过量的盐和油脂都会慢慢吞噬肾脏。
三、久坐不动,肾脏正在喊“救命”
今天的社会,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,办公室文化深入人心,久坐不动成了现代人常态。看似简单的坐着不动,实际上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产生了负面影响,特别是对肾脏。
久坐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减慢,进而影响肾脏的废物排出功能。久而久之,血液中的毒素就没办法被及时排出体外,反而堆积在体内,这就增加了肾脏的负担。
长期如此,肾脏无法得到充分休息,血液中的毒素无法有效清除,进而导致肾功能减退。此外,久坐还可能间接引发肥胖、高血糖和高血压,这些疾病与尿毒症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简单的走动、运动、伸展,每小时活动几分钟,能极大减轻肾脏负担,保护肾脏健康。
四、压力山大,肾脏也随之崩溃
现代生活节奏快,工作压力大,许多人都处于长期的“压力山大”状态。老板给的任务永远做不完,家庭琐事一堆,感情问题也捆得人喘不过气来。
这种压力不仅让人心情不好,甚至能直接影响肾脏的健康。
长时间高压环境下,体内应激激素水平上升,引起血管收缩,从而导致肾脏血液供应减少。
过度的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从而对肾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。这时,肾脏不仅无法按时排除毒素,反而可能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症状。
长期承受高压,不仅肾脏负担加重,心脏、胃肠等器官也会受累,最终可能导致尿毒症的发生。
医生表示,长期处于压力中的人群,慢性肾病的风险是常人3倍左右。如果压力过大,身体的代谢水平紊乱,肾脏的排毒功能必然受损。
所以,学会释放压力,调整心态,进行冥想、瑜伽或者简单的散步,对保护肾脏是非常有帮助的。
五、忽视体检,肾脏早已拉响警报
许多人往往忽视定期体检,觉得身体没有明显不适,无需前往医院进行检查。
尿毒症初期,除了偶尔的腰酸背痛,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,很多人都觉得只是劳累或者年纪大了,根本不当回事。
然而,肾脏的损伤是逐步进行的。如果不及时体检,肾功能慢慢下降,等到症状明显时,往往已经是尿毒症晚期,治疗难度增加,预后也差。
专家建议,定期体检,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,应该每年做一次肾功能检查。
一个问题:如何提前发现肾脏问题,降低尿毒症风险?
尿毒症的发生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早期症状不明显,但如果没有及时关注肾脏健康,错过了早期的预防期,病情就会慢慢加重。
那么,如何提前发现肾脏问题,从而减少尿毒症的发生?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程天霞,檀凤.尿毒症血透发生运动障碍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[J].罕少疾病杂志,2024,31(11):111-112+12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