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分泌科医生:极端高温,血压飙升,睡觉时会有4异常,抓紧控制
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。有些人不把这当回事,但高温对身体内分泌系统的刺激,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深。
睡觉时的问题,常常是白天积累下来的负担在夜里集中爆发。身体调节功能失衡,血压反应就会变得异常。最早的信号,多数藏在睡眠里。
高温状态下,身体为了散热,会主动扩张外周血管,把热量从核心向皮肤转移。这个过程消耗掉了大量水分,同时也牵动了交感神经系统。
白天还没事,一旦进入夜间,体温调节机制变得迟钝, 交感神经兴奋度下降不够快,血压下降的速度就比平时慢,有的人甚至整晚都维持在高水平。
这时候,如果心率也同步升高,或者出现心率不齐,睡眠质量就会直接受到影响。表面上看,只是晚上翻来覆去,其实深层次问题是神经内分泌轴紊乱。
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下,肾上腺皮质功能容易被过度激活, 尤其对中老年人群来说,肾上腺激素分泌不稳定,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张力的不均衡。
内分泌系统负责协调整个身体的激素水平,而激素本身也会影响血压。
特别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,它们在高温天的分泌会出现反复波动。 高温使得身体流失大量水分,为了防止脱水,抗利尿激素会增加,把更多水分保留在体内。
但这个过程也会带来电解质紊乱,钠、钾、钙离子水平变化,引起肌肉微痉挛、心律波动、夜间抽筋等现象。有些人误以为只是天热睡不好,其实身体正在对内环境紊乱发出警告。
在睡觉时出现异常的四种表现中,呼吸节律变化是最隐蔽的一种。
睡眠呼吸暂停不仅发生在肥胖人群中,高温环境也会诱发轻度的中枢型呼吸调节异常。
由于体温升高,脑干调节呼吸的能力下降,夜间CO₂排出效率降低,导致间歇性缺氧。
这种缺氧不仅让睡眠中断,还会激活交感神经,进一步拉高血压。长期缺氧,还可能促进红细胞增多,增加血液粘稠度,使血压调控变得更困难。
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,是褪黑素分泌的变化。 褪黑素是调节睡眠-觉醒节律的重要激素,它的分泌受光照影响,但也受到体温的干扰。
高温使得夜间核心体温不下降,而褪黑素的分泌需要体温下降作为启动信号。研究发现, 在温度超过30°C的卧室里,褪黑素分泌延迟1-2小时,睡眠启动被推迟。
而褪黑素还有轻微降压作用,如果它分泌不足,血压自然难以在夜间降下来。
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个激素对血压的影响,其实它在维持昼夜节律、稳定心率方面,作用非常明确。
大部分人睡觉时不太会监测自己血压。但其实,真正危险的不是白天血压升高,而是夜间血压持续高位的状态。
医学上叫“非杓型高血压”,意思是夜间血压没有像正常人那样下降10%以上。
这种类型的人,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常规高血压还要高。
很多时候并不是药物控制不好, 而是夜间内分泌状态被打乱了。热天正是这种打乱最容易发生的季节。
有意思的一点是,人体在高温刺激下,垂体激素也会出现节律紊乱。 像促甲状腺激素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,本身在夜间有一定波动规律。
一旦温度持续偏高,这种规律就会被破坏。特别是在深睡眠阶段,如果体温没有下降到足够的水平,这些激素的分泌就不会达到正常峰值。
它们的失调会影响下游多个系统,让整个代谢调节系统变得无序。 血压只是最表层的表现,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糖代谢紊乱、胰岛素抵抗加剧等。
有些人会问,为什么自己白天没事,一到晚上就心慌、出汗、睡不踏实?这跟血管在白天被扩张过度有关。
到了晚上,一旦温度略微下降, 身体开始出现轻度血管收缩,但交感神经还没“松手”。这时候血压容易突然上升,引发不适。
尤其是在清晨前后,血压反弹特别明显,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。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血压有多高,只是觉得自己没睡好。真正要警惕的,是那些长期“没睡好”的人。
还有个极容易被低估的点——空调环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 很多人白天在空调房里待着,晚上开空调睡觉,但依旧感到疲惫、头痛、血压不稳。
这是因为冷热温差反复刺激血管,血管壁弹性变差。长期反复在冷热之间切换,会让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弱,导致血管收缩不灵敏。
特别是对本身有高血压倾向的人来说,这种冷热刺激是一种慢性负担。不是温度低了就一定安全,关键在于温度变化的速度和频率。
血压异常的背后,往往是内分泌的失控。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化学信使,它们在身体不同系统之间传递信号,协调节律。
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,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反应。而这种反应,大多数时候是在夜里发生的。
白天还能靠意志力撑住,到了晚上,控制机制放松,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。
如果晚上血压升高、心率快、易醒、多梦、出汗,这些已经持续一段时间,而且每次天气热时就加重,哪怕白天检查数据都正常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因为夜间内分泌功能紊乱,不会立即反映到白天指标上,但它在悄悄改变血管的反应性。
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失衡一旦成为慢性状态,后期想要逆转非常困难。
治疗不一定要立刻用药,但必须要干预。 包括改善睡眠环境、优化昼夜作息、调整饮食中钾钠比、必要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。
忽视这些“正常中的异常”,代价是血管结构逐步硬化,调控机制失效,等真正高血压确诊时,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间段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[玫瑰][玫瑰][玫瑰]
参考资料
[1]雷浩颖,赵昫茗,赵芸漳,等.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[J].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,2025,17(05):536-539+548.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