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:一旦诊断为动脉硬化,5件事不可做,保护血管健康就是保命
“动脉硬化会不会引起中风或者心脏病?”这个问题出自一位五十多岁男性的口中,随着年龄的增加,他逐渐感受到血压升高,偶尔胸口不适,身体的某些机能似乎也开始跟不上节奏, 经过检查,医生确诊他已经出现了动脉硬化的症状。
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,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剧烈的症状,但它对心脑血管健康的潜在威胁非常大, 特别是在症状表现出来之前,血管可能已经悄悄受到损害。
动脉硬化,简单来说,就是血管壁的厚度和弹性发生改变,导致血流变得困难,这种病症的发生通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, 和不健康的饮食、缺乏运动、吸烟、喝酒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。
动脉硬化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,直到某一天,可能会因血管堵塞导致心脏病或中风,才被发现,这个过程中,血管壁逐渐增厚,动脉变得僵硬, 甚至逐步形成斑块,影响到心脏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。
很多人忽视了动脉硬化对健康的影响,认为自己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体重适中就不容易得此病,然而,动脉硬化的发病往往并非一蹴而就, 而是通过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积累而成的隐形杀手。
很多人甚至在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已经悄然进入动脉硬化的“红线”区域, 因此,一旦被诊断为动脉硬化,医生会提出一些非常明确的生活建议。
避免过度体力劳动,很多人习惯性认为,动脉硬化患者只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就能改善病情,甚至有些人认为多做些体力劳动能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。
然而,过度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剧烈运动,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上升,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负担,尤其是在血管已经受到损伤的情况下, 剧烈的运动容易让本就脆弱的血管遭受更大压力,甚至引发心绞痛、心脏病发作等严重后果。
因此,动脉硬化患者应该避免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,尤其是在没有经过充分热身的情况下,保持轻度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 如散步、游泳或骑自行车,反而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健康,促进血液循环。
高脂饮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,很多人对饮食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,认为只要吃得美味就无关紧要。
然而,高脂饮食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,尤其是“坏胆固醇”的升高,进一步加剧动脉壁的损害,形成斑块,导致血管硬化,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胆固醇、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密切相关。
高脂肪、高糖分、高盐分的食物,会让这些不健康的血脂水平不断升高,增加血管负担, 尤其是喜欢吃油炸食品、红肉、奶油等高脂肪食物的人,更应该警惕这一点。
反之,减少脂肪摄入,尤其是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,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麦食品等,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,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。
吸烟和喝酒无疑是动脉硬化的两大“催化剂”,吸烟会使血管收缩,增加血栓形成风险,长期吸烟还会加剧动脉硬化。
吸烟不仅是直接的血管毒素来源,还会降低血氧含量,增加心脏负担,导致血管更加脆弱 ,即便是偶尔吸烟,也会对血管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。
因此,动脉硬化患者应该尽早戒烟,避免吸烟的进一步伤害,至于喝酒,虽然适量饮酒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些益处, 但过量饮酒则会导致血压升高,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。
酒精在进入体内后,既影响肝脏代谢,又会增加脂肪堆积,进而影响血管壁的弹性,所以, 动脉硬化患者应该尽量减少酒精的摄入,控制饮酒量,避免因饮酒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。
情绪波动也是影响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,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情绪不稳定,特别是长期处于压力大、焦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中,容易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。
进而引起血压升高、血管收缩,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,血管的健康会受到严重威胁,对于已经患有动脉硬化的人来说,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速病情的恶化。
血管的损伤并不是单纯的生理过程,心理因素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保持情绪的稳定,学会有效应对压力, 采取冥想、深呼吸、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,不仅能让身体保持平衡,还有助于缓解血管的负担。
熬夜的习惯也不可忽视,现代社会节奏加快,很多人为了工作或娱乐常常熬夜,忽视了规律的作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。
熬夜不仅影响免疫系统,还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,进而影响血压和血糖的稳定,对于动脉硬化患者而言,熬夜的危害尤为严重。
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处于亢奋状态,这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,增加心脏负担,因此, 改善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尤其是避免熬夜,对于保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。
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不只是依靠药物,更多的是依靠良好的生活习惯, 对于已经被诊断为动脉硬化的人来说,改变生活方式是恢复健康的关键。
通过合理饮食、适度运动、戒烟戒酒、保持稳定情绪和规律作息,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,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毕竟,保护血管健康,不仅是关乎身体的每个器官,更是关乎生命的延续,每一个细节,都可能决定健康的走向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若身体不适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
关于动脉硬化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文献
[1] 刘光颖.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贝叶斯分析, 中国卫生统计, 2022-12-25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